当北纬40度戈壁烈日炙烤,京新高速(G7)阿拉善段地表温度突破42℃。连续多日39℃以上高温叠加旅游旺季和施工绕行,使这条连接西北与华北的交通大动脉车流激增。内蒙古交通集团阿拉善分公司从收费所到服务区,从一线收费员到后勤保障者,皆化身高温“守路人”,以汗水与坚守在千里通途上书写责任与担当。
保畅攻坚 车流中的“精准导航”
8月的G7阿拉善段,车流量较平日激增数倍。“不让一辆车堵在广场上!”是各基层单位的共同誓言。省道218线封闭施工,致苏宏图收费所单日车流量较上月暴涨10倍;敖干德力格收费所入口日均车流较往日激增1233.33%,蜿蜒车龙极大考验着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
苏宏图收费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增开应急车道、启用便携机缩短等待时间,创新“错峰轮岗+全员补位”模式——收费班长、数据稽核员乃至司机等岗位人员组成机动队24小时值守,内勤高峰时段“补位”一线,既保车流疏导,又让外勤得以休整。天鹅湖收费所外勤3人全员在岗,紧盯高峰窗口设备运行状态;内勤专项引导货车至称重车道、指引小车至ETC车道,单日疏导车辆超300辆。红古尔玉林收费所联动路政,建立“信息实时共享、突发协同处置”机制,使事故拥堵等突发状况处理效率提升40%以上。
烈日下,工作人员的反光背心格外耀眼。他们在车道交汇处引导分流,在车龙中解答咨询,为每辆车指明通畅方向。截至8月中旬,苏宏图收费所累计疏导超10万辆,额济纳旗收费所在高峰中实现“零拥堵”,以精准调度诠释“保畅即保民生”。
服务暖心 高温里的“清凉驿站”
“师傅,来碗绿豆汤解解暑!”黑鹰山服务区工作人员端出的冰镇绿豆汤,让连续驾驶6小时的货车司机王师傅倍感清凉,驱散了旅途疲惫。这样的“暖心瞬间”在G7阿拉善段随处可见。
天鹅湖收费所在收费广场设置临时服务点,每日10点至16点供应绿豆水、凉白开及防暑用品;额济纳旗收费所的党员、青年志愿者守在便民服务台,提供急救药品、维修工具,手绘加油站、充电桩分布图为车主指路。
近日,额济纳旗服务区的一场紧急救援,尽显戈壁上的 “为民底色”。一辆载20匹马的货车在此停靠时,两匹马因高温中暑倒地,司机师傅面临十余万元损失风险。工作人员立即疏散群众防马群受惊,同步调配水源为病马降温补水,最终助其转危为安。司机师傅更在感谢信中写下:“服务区的担当,是过往司机的依靠。”风雷山服务区的“应急救援”同样动人。8月18日,一个30人旅游团因找不到露营地滞留,管理员迅速规划“停车棚露营区”,协调交通锥桶隔离警戒,送来饮用水并叮嘱防晒和防蚊要点,让游客倍感贴心。
从收费所到服务区,这些“移动服务站”用细节传递温度:乌力吉服务区在车流激增3倍时,加密卫生间清扫和垃圾清运频次,为往来旅人提供整洁环境;黑鹰山服务区加大充电桩、超市巡检,尽力保障司乘需求供应,坚守“高温不宕机”底线。
协同成网 戈壁上的“钢铁防线”
G7阿拉善段近千公里的路程中,各基层单位并非“孤军作战”,而是紧密联动的“保畅网”。
所站车流激增时,分公司运营部统一调配人员支援;服务区共享管理经验供全路段借鉴;各单位便民服务点形成“防暑药品互调、路况信息互通”机制——这正是阿拉善分公司“一盘棋”调度的实践。
每一个坚守的身影,都透着“交通人”的本色,小庞的制服浸出白碱,仍在车流中不停指引;小张额头汗珠滚落,微笑服务始终未变;王大姐顶着高温,扫帚清扫的声响在热浪里格外清晰。他们有的连轴作战,有的稍作休整便返岗,有的主动放弃休假,共同为 G7 高速撑起坚实的依靠。
夜幕降下,路灯亮起,照亮着依旧忙碌的身影:收费窗口前核对数据的专注,服务区里清理最后一片垃圾的认真,应急车里随时待命的备勤……
高温还在持续,车流未曾减少,这群基层铁军始终坚守着,守护着千万人的出行平安,也浇灌着交通事业的初心。是他们让 G7 高速不只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大动脉”,更成了传递温暖与希望的“民生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