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脆弱的科尔沁沙地腹地,一条绵延55.7公里的新科高速公路,不仅连通了蒙吉黑地域,更以创新实践书写了交通建设的绿色答卷。通过工业固废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创新应用环保材料与永临结合模式,项目成功解开了筑路材料短缺与生态保护的双重难题,于2024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绿色施工工程”,为绿色交通建设树立了新标杆。
固废重生,点“废”成金,新科项目积极消纳蒙能、京科电厂积存的粉煤灰,将其作为部分路基与天桥引线填筑材料,累计使用7.8万吨。粉煤灰的轻质高孔隙特性显著降低了路堤自重与沉降,提升了稳定性,既解决了电厂固废处置难题,又缓解了当地路用材料紧张,为区域固废利用提供了示范。
废旧轮胎“跑”上路面,全线中上面层均采用橡胶粉改性沥青混凝土,橡胶粉掺量达20%,累计消耗废弃轮胎胶粉3600余吨,约折合18万个废弃汽车轮胎。经实践证明胶粉改性沥青的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路面高温抗车辙、低温抗开裂及抗结冰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降低了噪声,更让堆积如山的黑色废料摇身一变成为优质筑路资源。
炉渣填筑台背,变“废”为宝,燃煤电厂炉渣经与砂石科学配比,成功应用于台背填筑试验。其富含的钙质成分能有效改良土壤,显著提升台背的承载能力、稳定性,有效控制沉降,增强基础设施安全性与耐久性,延长道路寿命,同时降低了材料成本与天然资源消耗
守护黑土,锁住黄沙,项目深谙生态红线的重要意义,对项目沿线黑土区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实施保护,对开挖黑土进行剥离储存,优先保障地方高标准农田改造;绿化工程则使用普通腐殖土,严守“不破坏就是最大保护”原则。
沙区巧治理,针对风积沙路段,优化路基边坡坡率,增设积沙平台,实施植草防护,并在裸露沙地设置草方格沙障,综合工程与生物措施防风固沙,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灭黄”“增绿”的生态任务。
永临结合,全周期降本增效,项目践行“以临促永、永临结合”理念,实现资源高效集约,将沥青站、水稳站及预制梁场直接设置在互通立交的A、C匝道永久占地范围内,大幅减少临时用地及复垦压力,缩短运距降碳提速。
电力共享,施工期沿线的3处临时变压器节点按永久标准建设基础与接地系统,运营期经调试即可转为永久供电设施,规避重复报装审批,全周期综合成本降低28%,并为服务区预留了弹性配电容量。
清洁生产,废水废料“零”外排,引入砂石分离机,高效处理混凝土清洗废水,砂石回收率超85%,用于低标号混凝土或场地硬化;废水循环用于再生产,基本实现废水零排放与固废源头减量,彰显项目资源节约与环保责任担当。
环保涂装护“钢骨”,钢箱梁采用水性冷喷锌防腐,VOC含量极低,施工环保安全,其优异附着力与耐候性可提供15-20年长效防护,大幅降低全生命周期维护成本。
新科高速公路通过系统集成粉煤灰路基、炉渣台背,橡胶粉路面,水性环保涂装,黑土保护与风沙防治,以及永临结合模式与清洁生产技术,构建了一套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高效的绿色建设体系。它不仅是工业固废在交通基建领域规模化应用的典范,更是在生态脆弱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动实践,为推进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了宝贵的“内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