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 > 党建之声
榜样力量(第三期)丨匠心架虹霓 智护北疆路——记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勘察设计师郑万成
发布时间:2025-04-15 文章来源:内蒙古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小编寄语:徐徐展开内蒙古交通集团七十余载栉风沐雨长卷,每一步历史的进程都镌刻着一代又一代交通人不怕山河艰险、无畏岁月考验,俯身成路、躬背为桥,以开拓进取、勇争一流的奋进精神,把忠诚担当融入血脉、植入信念。他们,有人将青春碾入沥青,在零下三十度的风雪中守护道路畅通;有人把匠心注入图纸,于戈壁深处架起贯通未来的彩虹;有人以脚步丈量荒原,用光阴在无人区种下文明的坐标,他们用行动证明,每一寸平坦的路面都生长着信仰,每一盏明亮的路灯都照亮着初心。

以敬业奉献铸就“凡者不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榜样力量”专栏用“小故事”传递“大能量”,用“身边事”阐释“大道理”,讲述劳模工匠、技术人才、先进人物的奋斗经历和劳模精神,让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高尚情怀薪火相传。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地上,一条条公路如巨龙蜿蜒,一座座桥梁似长虹卧波,它们不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连接地区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纽带。在这背后,有一位始终坚守、凭借着匠心与智慧为自治区交通事业添砖加瓦的优秀人才——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养护工程设计分院副院长郑万成。他的每一项成就,都凝聚着对交通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北疆的交通之路,于2025年4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优秀青年勘察设计师”荣誉称号。

铁骨云程铸铁脊

   准格尔至兴和的运煤重载高速,每天都穿梭着近百吨级的运煤车,这些“钢铁巨兽”带来的轴载压力峰值高达2.1MPa,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这条运输命脉上。在麻迷图试验段,重载车辆制动区的动态冲击系数更是高达2.3,传统路面在这样的极端工况下,如同脆弱的纸张,不堪一击。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郑万成带领设计团队迎难而上。他们在试验段精心架设激光轮迹跟踪系统,如同为路面安装了“智慧眼睛”,时刻监测着车辆行驶的一举一动。经过无数次的观察与分析,团队决定大胆创新,首创“纤维混凝土面层+多向预应力基层”重载路面体系。30厘米厚的水泥面板中,掺入18%火山灰质微珠,这些微小的颗粒就像坚固的铠甲,增强了面板的强度;基层采用矿山尾矿骨料与纤维格栅复合结构,变废为宝的同时,让基层更加稳固。

   当满载煤炭的六轴列车以60km/h的速度呼啸着碾过试验段时,分布式光纤监测传来令人振奋的数据:动弯沉值稳定在0.15mm以内,较传统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提升83%!这一成果不仅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是为运煤重载高速的长久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最终,该项目凭借卓越的设计荣获全国优秀设计项目一等奖,郑万成和团队的名字,也因此刻在了交通建设的光辉史册上。

钢索作弦谱华章‌

   2010年,科尔沁草原的风依旧凛冽,31岁的郑万成却丝毫没有在意,他趴在通辽西辽河大桥的梁底,专注地用红蓝铅笔在图纸上标注着第37处裂缝。那时候的他,眼中只有桥梁的每一处细节,心中满是对桥梁结构的钻研热情。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年轻的身影,在十五年后会成为内蒙古桥梁智慧养护领域的专家。

   从设计新桥的蓝图绘制,到守护旧桥的日常巡检,郑万成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桥梁是凝固的史诗,养护是传承的笔触。”在通辽西辽河大桥的养护工作中,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裂缝,不忽视任何一次微小的振动。每一处修补、每一次维护,他都进行现场勘察,如同对待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正是这份对桥梁的深情与专注,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养护经验,为后来在桥梁智慧养护领域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敕勒川上绘经纬‌

   2012年的春季,贡格尔草原还带着丝丝寒意,郑万成和同事们便带着经纬仪等设备踏入这片广袤的土地。他们肩负着为经棚至锡林浩特段公路选址的重任,军用地图上标注的13处药用与观赏植物自然生长区、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都是他们在选址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郑万成深知,公路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地勘察中,他和团队成员徒步穿越草原,仔细比对每一处地形地貌,分析每一条可能的路线。为了避开生态敏感区,他们常常要绕路前行,走更远的路、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时,为了确定一个精确的路线点,他们要在草原上奔波一整天。最终,选定的路线成功避让开7处生态敏感区,既满足了交通建设的需求,又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一精心规划的路线,为后来荣获内蒙古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的经典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技术攻坚破困局‌

   2024年,包头黄河第二公路大桥遭遇了国内罕见的长大桥梁体移位病害,这座重要的交通枢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郑万成临危受命,主持梁体复位设计工作。在零下24℃的寒潮中,他和团队成员们如同无畏的战士,坚守在施工现场。

   为了精确掌握桥梁体的位移情况,郑万成应用了“微波测振雷达”协同监测系统,这一先进的技术就像给桥梁安装了“透视眼”,能够实时监测桥梁的振动和形变。同时,他提出了“三维动态顶升-姿态耦合复位”方案,在10个控制截面布置28台300吨级智能液压千斤顶。在施工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们全神贯注,实时计算顶升力矩阵,确保每一次顶升都精准无误。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万余吨箱梁的复位精度被控制在±1.5毫米内,微波雷达系统监测显示梁体线形恢复至设计值99.2%。原本需要较长时间修复的大桥,提前7天通车!这一成果不仅保障了春运路通人畅,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安全舒心便捷地出行,也确保了重点生产生活物资平稳有序运转,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智慧养护开新篇‌

   作为内蒙古交通设计研究院职工创新工作室桥梁智慧养护工程技术方向的组长,郑万成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探索创新。他们正在进行“基于微波测振技术的桥梁振动与形变成套测量仪器”轻量化检测、监测设备产业应用研究,这一研究涵盖了微波振动测试、形变测试、车辆统计模块的桥梁远端监测软件、基于桥梁智慧管养信息平台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立桥梁结构全天时全天候微波振动及形变监测技术与系统,能够正确评估桥梁结构的安全状况,对可能存在问题或异常的区域及时预警。这项技术如同为桥梁配备了一位24小时的“健康卫士”,一旦发现桥梁有任何“身体不适”,就能立即发出警报。这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大大降低桥梁维护成本,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郑万成和他的团队,正用智慧为桥梁养护开辟新的篇章,让内蒙古的桥梁更加安全、长久地服务于人民。

长虹贯日志未央‌

   在雀儿山垭口的工程纪念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字:“比海拔更高的是匠心,比岩石更硬的是信念。”这正是郑万成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交通人的使命与担当,他的匠心和信念,如同长虹贯日,照亮了北疆交通事业的前行道路,激励着更多的交通人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奋进,续写辉煌篇章。

   (来源:内蒙古路桥集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内蒙古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蒙ICP备2023003413号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海拉尔东街9号内蒙古交通集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