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籍的温度、文字背后的思考,是我们抵御浮躁、滋养灵魂的重要方式。集团团委读书分享活动以“青春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通过分享曾触动我们的文字、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每一本书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读书使人明智,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吧,在阅读中找到真知,开启奔赴理想的征程。
探寻乡土社会奥秘——《乡土中国》读后感
内蒙古高速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马宁
当翻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就如同获得了一把深入剖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钥匙,这部社会学经典著作深耕于中国社会肌理,以“差序格局”为核心概念,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与文化根源提供了独特且深邃的视角。
“差序格局”作为解读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核心概念,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社会的关系网络比作“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相较于西方的 “团体格局”,中国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展的社会关系模式,依血缘亲疏、地缘远近和利益关联,从“己”向外分层延展,呈现显著的层级性与亲疏梯度,越靠近中心,关系越紧密,资源交换和情感联结越深厚,这既是传统农业社会人际信任的维系机制,也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密码。
在传统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影响广泛。在文化传承领域,家族长辈处于差序格局的核心圈层附近,他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村落社区中积攒的崇高威望,成为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主要传承者。家族祭祀、传统技艺传授等活动,往往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为依据,在家族内部有序展开。距离核心圈层越近的家族成员,越有机会参与到这些重要的文化传承活动中,承担起延续家族文化血脉的重任;而较远圈层的成员,参与程度则相对较低。在社会治理方面,差序格局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乡村中的公共事务决策,通常由家族中有影响力的长辈商议决定。这些长辈所在的家族,在差序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的决策往往会更多地考虑自身家族及亲近家族的利益,使得乡村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基于亲疏关系的偏向性。
在道德与法律执行受差序格局影响而产生伸缩性这一关键现象上,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规范的内化”理论,可获得更为透彻的理解。所谓“社会规范的内化”,指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范逐渐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的过程。在乡土熟人社会的长期教化中,“人情和谐” 作为核心社会规范被内化为个体的价值准则。这种内化机制导致道德与法律的实践具有显著伸缩性:面对纠纷时,人们优先诉诸差序网络中的权威调解而非正式法律,因为维护圈层关系的和谐被视为高于单纯的是非判断。这种 “差序正义” 现象,在当代社会依然以隐性方式存在——从日常事务处理到资源分配,亲疏关系的考量往往成为潜在行为逻辑,印证了差序格局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持久影响力。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不仅为解读传统中国社会提供了钥匙,更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文化独特性:这种以“己”为中心的关系网络,既是历史形成的社会形态,更是塑造中国人行为逻辑与价值观念的深层文化基因。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差序格局的影响虽历经变迁,但其内在逻辑仍在诸多领域持续显现,成为理解中国社会运行机制不可忽视的理论坐标。